close

 

耶路撒冷

 

地理簡介及歷史背景

耶路撒冷城位於中央山脈最高處的平臺上,海拔約七百五十公尺,東距約但河約三十公里,西距地中海約五十公里。城在大衛攻佔前原名耶布斯,有耶布斯人定居該城及四周。當時城僅佔有今聖殿山之南約一百六十公尺處的俄斐勒山頭,築有高大的城牆,南北長約四六○公尺,東西寬約一六○公尺。城東為汲淪溪,南是欣嫩谷,西有泰羅邊谷(中央山谷),北接聖殿山,三面溪谷之底與城落差達四十至七十公尺,又非常陡峭險峻,乃易守難攻的天險地。城東有基訓泉供常年飲,故無缺水之虞。

 

聖經最早僅記載亞伯拉罕時的撒冷王是麥基洗德。約書亞率以色列十二支派入迦南時,耶路撒冷王是亞摩利人,(書十1,)含示此地似有亞摩利人雜居其間。在吉甲舉行的拈鬮分地中,耶路撒冷為猶大支派所得;(書十五;)他們雖攻取了城,(士一8,)卻未能趕出耶布斯人,反與他們混居。以後在示羅舉行的分地中,(書十八~十九,)耶路撒冷便改屬便雅憫支派,應驗了摩西的豫言。但便雅憫人同樣沒有趕出耶布斯人,容他們在耶路撒冷與自己同住。(士一21。)直到大衛作王第七年,主前一○○三年,大衛打敗耶布斯人,佔領錫安城堡,予以修整,加建宮室,又從米羅起在四周築牆,大小與原耶布斯城相若,(參代上十一 8,)並將約櫃迎進城中,將城改名為耶路撒冷,定為國都。 所以聖經日後又稱其為『大衛城』(City of David)。

 

所羅門即位後第四年(主前九六八年),就在山上建造聖殿,每月動員三萬人工,歷經七年完工,然後將約櫃從大衛所立的帳幕移入至聖所。所羅門又在聖殿旁興建宮室及環繞聖殿區的城牆,歷時十三年完工,將耶路撒冷城向北延伸六百公尺,擴大了三倍。(王上九15。)他也建造米羅,修補大衛城的破口。(王上十一27。)所羅門死後,國分裂為南猶大和北以色列。此後以降的四百餘年,由於人口增加和防衛需要,城牆又不斷向西擴張約四百公尺。

主前六○五年,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,擄去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並多人。主前五九七年,尼布甲尼撒又來擄去了以西結、(結一12、)約雅斤和聖殿中的器皿,並勇士和匠人萬餘,(王下二四10,代下三六10,)另立西底家作王。主前五八六年,耶路撒冷第三次被巴比倫攻陷,聖殿和城牆被徹底拆毀,王室和人民全被擄去巴比倫。(王下二五。)此後耶路撒冷荒蕪五十年,所謂『第一聖殿期』到此結束。

主前五三六年,波斯帝國興起,古列王下詔通告全國,釋放猶太人歸回重建聖殿和聖城;時距第一次被擄(主前六○五年)正好七十年。次年猶太人開始建造聖殿,立起殿基。帶領首批被擄歸回的是大衛家另一苗裔所羅巴伯,由約雅斤幼子設巴薩負責將聖殿器皿運回耶路撒冷,(拉一8,)於完成使命後回去。但是建殿僅工作一年就停工了十五年之久(535521B.C.)。

後來申言者哈該及撒迦利亞重新激勵被擄歸回者恢復建殿的工作;所羅巴伯和大祭司耶書亞就起來帶領百姓重新建殿。於是第二聖殿順利在大利烏王第六年(主前五一六年)完工。(拉五

1~六22。)距第一聖殿被焚毀,也正好滿七十年。

亞達薛西一世二十一年三月(

444 B.C.),酒政尼希米受王恩寵,要求能重建耶路撒冷。亞達薛西乃以尼希米為猶太省長,重建耶路撒冷。在五十二天之內,尼希米修復了所有的城牆,長度約三公里以上。

以後又歷經亞歷山大的征服,在希臘馬其頓帝國時代,先屬於埃及多利買王朝,後被割與敘利亞西流基王朝。主前一六七年,有馬克比家族起義領導獨立。(本段史實請參真理課程一級卷二第十五課。)至主前六十三年,羅馬佔領耶路撒冷,將猶太地改為一省。主前三十七年,由以東人大希律即位為猶太王。主前二十年,希律重建聖殿西北的

Baris 城堡,改名安東尼亞堡,以駐軍維護聖殿安全,日後為猶太戰爭戰場之一;主前十九年,又開始聖殿的改建,其莊嚴華美都在第一聖殿之上,與重建的第二聖殿之草率更成強烈對比;此在希律生前就已完成主要重建工作,但次要裝飾則一直到主後六十三年纔正式完工,這時距聖殿被毀亦僅七年。希律也大力建設耶路撒冷,修補舊牆,並修築北方兩道城牆,加建第三牆,將北方的貝西大區圍進城中,使全城比舊時擴大一倍以上。

這是主耶穌在主後三十年釘十字架的一個證據;約翰二章記載主耶穌盡職半年後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,猶太人對祂說,『這殿是四十六年纔造成的…。』(

19 20。)自主前十九年算起,至這一年的逾越節,以四十六年計算,那一年應為主後二十七年。三年後主耶穌釘十字架,乃該在主後三十年。

主後六十六年,因羅馬巡撫劫掠聖殿,又殘酷鎮壓民怨,引發猶太人抗爭。羅馬派軍平亂,於主後七十年攻陷耶路撒冷,將聖殿焚燒拆毀,僅留西側外牆;猶太人被殺六十萬,餘被賣為奴或送往鬥獸場。主後一三二年,羅馬將耶路撒冷改建成典型的羅馬城市,易名為鳳城(

Aelia Capitolina),另在聖殿遺址上蓋一座供奉朱比特(Jupiter)的神廟,又嚴禁猶太人進入。此舉再度引發猶太人『明星之子』起義;羅馬為平定亂事,大事殺戮猶太人,摧毀無數鄉鎮。主後一三五年,羅馬將猶太人放逐出境,將猶大和撒瑪利亞改名為巴勒斯坦(Palestine)。

主後三二六年,君士坦丁大帝的母后海倫娜到耶路撒冷朝聖,發現耶穌的墳墓及十字架,乃在其上蓋建聖墓教堂。以後三百年間,城中蓋有許多教堂和紀念建築。主後六一四年,因波斯人入侵,許多建築遭毀,至六二八年方被奪回。

主後六三七年,回教徒興起,佔領巴勒斯坦,將耶路撒冷改名為聖城(

al-Quds,參賽五二1,尼十一118),並在聖殿遺址上建奧瑪回教寺;因為傳說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,這使得耶路撒冷與麥加、麥地那成為回教三大聖地。六九一至六九二年,哈利發奧都馬力(Abd al-Malik)將奧瑪寺改建為堂皇的聖岩圓頂寺,又興建毗鄰的阿克薩清真寺(Al-Aqsa Mosque)。

主後一○九五年,教皇號召十字軍東征,於一○九九年佔領耶路撒冷,將聖岩圓頂寺改為主殿教堂。但在一一八七年,埃及回教國王撒拉丁(

Salah de-Din)重新佔有耶路撒冷。一二二九年十字軍再度佔領,一二四四年埃及回教徒又再奪佔。一二九一年八月十四日,十字軍完全撤出中東地區,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宣告結束。

主後一八六○年,由歐洲移來的猶太人開始在舊城西邊屯墾,所謂耶路撒冷新城,即西耶路撒冷,遂因而興起;所謂『錫安運動』(

Zionist Organization)-錫安復國主義,也因應而生。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英國艾倫比(Allenby)於一九一七年率軍攻佔巴勒斯坦,取得耶路撒冷;一九一九年國際聯盟宣告,巴勒斯坦由英國託管,一九二二年起由英國委任統治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由於許多猶太人加入聯軍與軸心國作戰,勞苦功高;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,聯合國大會乃通過議案,將巴勒斯坦分為以色列國和阿拉伯國,但耶路撒冷卻交由聯合國管理。

主後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,以色列宣佈立國。數小時後,阿拉伯聯軍攻入以色列,爆發第一次以阿戰爭;歷經十月苦戰,雙方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七日停戰。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百分之八十的土地,擁有耶路撒冷南部及西部;但東耶路撒冷含舊城在內仍為約但所有。

一九六七年六月五日,以色列因察覺埃及、敘利亞、約但等國有聯合進攻趨向,乃先發制人,發動『六日戰爭』;至六月十日結束時,以色列已佔領耶路撒冷舊城、西奈半島、約但河西岸、戈蘭高地,總面積相當於原有領土的三倍。以色列名將『獨眼戴揚』(

Moshe Dayan)來到哭牆(Wailing Wall)面前朝聖,情緒激動的說,『我們回到聖地的至聖所,永遠不再離開了。』但是基於整個中東地區的和安考量,以色列仍讓阿拉伯人擁有聖岩圓頂寺的主權。

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,埃及和敘利亞趁以色列的逾越節,突然發動猛攻,南北兩路節節勝利。此時多人聚集到耶路撒冷哭牆邊,呼求神的幫助,高聲誦讀贖罪日經文。到了十九日,戰局逆轉,以軍北越戈蘭高地,南過運河直指開羅。二十四日雙方停火,以色列在美、蘇調停下撤出佔領區。此役又稱為『贖罪日戰爭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鴿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